update: 2016-10-15

今天醒得意外早,四点半的北京还酣睡在静谥的黑夜里。趁着这份安静,正好整理思绪,回想反思这些年身体力行时间管理的体会。一是给自己奋力不退的勇气,二是给后来者以做鼓励。

0. 犯过的错

最早接触时间管理的理念是在高中,到如今研究生毕业后工作,已近八年,确实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。关于时间管理的个人体验,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。坏消息是,这八年间,我的时间管理系统崩溃了不下五次,彻彻底底地崩溃,有时要好几个月才能修复重整。好消息是,最近一次崩溃大概在两年前,嗯,历经做项目工程、科研发文、找工作、管理工作事务诸多变化,到目前运行良好,可喜可贺。

为什么明明是大家都交口称赞的好方法,到我这就水土不服,屡屡受挫呢?我一直有所反思,有些想法,但没有完整梳理过。直到看到时间管理方法那么多,你不需要每个都用,开始确切意识到这既不是我的问题,也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,而是我和方法是否兼容匹配的问题。借着这个问题再反思曾遇到的挫折,恍然大悟,于是,打算分享下实践中犯过的错误,以做参考。

0.0 无中生有

高中时尝试GTD时间管理方法,就是使用情景不匹配的典型。作为一个普通高中住校生,早上6点得醒,晚上10点过才睡。白天是固定的课程,晚上也由作业排满。周五晚上放假,周六晚上就得回。这种密集安排的日子,本身已经是变态升级版的时间管理,哪用得着我费心再做计划。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,也难怪当时有鸡肋之感,遂弃之。

现在回头想,包括本科时,其实事情一直不多。只有到了研究生后,需要统筹兼顾的事务变多,才真切尝到了GTD方法的甜头,于是用到现在。

教训总结:

0.1 强求精准

读本科时,我最初的计划表是怎样的呢?

06:05 起床
06:10 洗漱
06:30 早餐
...
12:05 午餐
...
22:45 睡觉

时间精确到点,狂拽酷炫!但这里其实有俩问题。

首先,俗话说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如果你将从睁眼醒到闭眼睡的时间,安排得如同课程表细致,一旦中间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这一整天的计划就全部随它跪了。也就是,计划的粒度过细,就失去了应对变动的灵活性。

其次,一日三餐,起床洗漱这种日常琐事,真得有必要列入计划表么?睡个懒觉到7点,整个世界就完蛋了么……计划纳入的内容越多,就越易因过载而失控。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务上,保持精简。越简单,就越灵活。

教训总结:

  • 保持机动灵活。
    与其制订时间精准的计划表,不如做个优先级明晰的清单表,比如:
S) 天大的事情
A) 地大的事情
A) 土大的事情
B) 人大的事情(咦!)

每当要做事时,结合当时的场景和你的状态,从清单里抽出一件事,做掉它。不管是以什么顺序做,不管今天是早起还是晚起,只要千方百计地在睡觉前划掉整张清单,就是正确的安排。

0.2 人心不足蛇吞象

用清单列写计划后,当时的感觉,简直是可以掌握全世界了。这我也想做,那我也要学,琴棋书画诗酒花茶。乖乖,这是要德艺双馨、文武双全的节奏,用现在网络流行语来评价,就是,你咋不上天呢!而事实上,同时推动太多项目只会让精力和时间碎成渣,苦果就是每个项目都进展缓慢,遥遥无期。拼着热情也许能坚持个把月,但缺乏有效的反馈,注定灰心丧气,难以为继。

后来精简项目后,才明显有效推动起来了,有希望了,动力满满。接着遇到的问题是,每日清单越来越长,越来越长……直到每天全部时间都砸进去,还是做不完。时间长了,人就容易疲惫,精神不济。昏天黑地地做事,效率就是直线下降。

经验教训:

  • 保持简单,保持专注。
    同时进行的重要项目三到五个足矣,其它想做的都排在后面等待。不要急,多点耐性等待自己成长。量体裁衣,每天的任务定个基本量就行。如果精力好,超额完成固然好;如果不在状态,也不必不安。人生就像一场长跑,重要的是每天都在前进,每天都离目标更近一点。

  • 休息与恢复。
    每晚、每周、每月都要预先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,给自己、给生活留个念想。小学课本里李大钊说过「要玩就玩得痛快,要学就学得踏实」,越是刻苦地做事,就越要认真地休息与恢复。事实上,如果你做到前一条的克制,让清单简单了,时间自然能空出来。建议每周选一天,比如周六,绝对不进行时间管理,想干啥都随心所欲。如果内心充满了暴发户的挥霍感,就对了!

0.3 批评论断

时间管理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:定期检查。因为要将项目拆解追踪,就很容易量化统计出每天、每周、每月的工作量,于是,不可避免地会对比。若是懈怠放松,或是突发偏多,就会愧疚自责,并且试图通过攻击自身(贬低、埋怨等)来反激斗志。这批评论断,真真是不归路,南辕北辙。明明是想借时间管理收获幸福与快乐,结果一直饱尝的是苦痛、不安和厌恶。

经验教训:

  • 不忘初心。
    永远不要忘记最初的动机。当一个人尝试时间管理时,一定是对自己怀着美好的期许。所以,不要反而用量化结果来打击自己。如果今天做错了,明天就改正。如果今天懈怠了,明天就加把劲。量化的结果只是反映了自己的状态和项目的进展,以便于我们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。它与我们的内在人格和品性是毫无关联的。善待自己,珍惜自己,相信自己,然后积极地思考、尝试、调整与改进。

    芒格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:「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,他们不是最聪明的,甚至不是最勤奋的,但他们是学习机器,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。」不用担心自己今天够不够拼,每天聪明一点点,持续精进。

1. 如何开始时间管理?

我知道的且在实践的是GTD(Get Things Done)工作法。因为名字叫工作法,内容又是详尽琐碎的标准化信息处理流程,GTD总给人一种错觉:它是标准答案。然而,很遗憾,就我的个人经历来谈,现实世界是不会像数学答案一样可以照搬照抄的。正如「How to Read a Book」里所言,纵使再追求实用性的书籍,它也没法为每一位读者做到量身定制。所以,实践类的书,我们需将注意力放到它的操作思路(方法论)上,再结合自己的实际将其落地成具体的操作方案。而这个落地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试错和修正。

1.0 最小系统:从轻从简,放手去试

虽然GTD流程繁复,但它的主体思路其实就三步:搜集信息 -> 分解任务 -> 定期检查。即,用一个固定事物搜集信息,每天分解这些信息,每天检查任务的完成度。只要你的时间系统里有这三个步骤,不管是用纸质笔记本也好,用手机记录也好,不管是早上自检也好,晚上自检也好,这些细节都不重要。主体框架搭出来了,细节都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。

同样的道理,对于蕃茄钟,重点是「工作 – 短休息 – 工作 – 长休息」的节奏,至于具体的时长,完全可以边用边根据自身情况调整。

总而言之,首先明白这个方法解决的问题和思路,然后选取它的主体步骤,直接去试。刚开始完全可以用默认的推荐值,比如GTD用笔记本、蕃茄钟25分钟。对于实用性的技巧,重点不是开始就找到最好的方案,而是放手去试,先上车再说。

1.1 逐步演化:检查、思考、调整、改进

宋大叔在讲乐理时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,大意如此: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,是噪子重要,还是耳朵重要?是耳朵!听得准,才唱得准。

对于时间管理系统来说也是如此,对落地流程的评估反馈是非常重要的。首先,细心观察使用效果。用了这个方法后,效率是高了,还是反而低了?心态是变好了,还是变差了?然后积极思考症结点。哪些步骤是冗余了,需要简省?哪些步骤又需要深化?时间是不是要微调?接着,针对症结点尝试做调整,观察情况:好了,保留;更糟了,再改。

世界的背后是有恒常的规律在支撑的,所以需要一个框架(方法论)以不变应万变。世界的表象又是纷繁乱序的,所以需要不断地用调整(具体方案)来回应。总而言之,时间管理并没有绝对最优的通法通解,而是对于每个人,都有一个专属的定制。并且,这应该是一个活的系统,它会不断地根据人的境遇变迁而不断地演化。于是,越用越顺心,越用越合称。正如地球的生命本都起源于一处,而到今日今时,这大千世界,森凡万物,已经是各有各的不同,但又各有各的精彩。起点不重要,重要的是持续演化:检查、思考、调整、改进。

2. 感悟与体会

2.0 时间管理,不会让人变超人

相信很多朋友一定和我最初的想法一样,期望通过时间管理可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,从而 有更多时间来成长,从而脱颖而出。然而,实际追踪记录时间利用率就会发现,这目标真得很难。

以我自身的计划为例,假设处于最佳状态。早上5:30醒,晚上22:00睡,总时长16.5小时。减去洗漱0.5小时,三餐3小时,通勤2小时,娱乐1小时,结余10小时。假设严格按照我的蕃茄钟(工作:休息=3:1)来执行,我能完全纵情投入的时间是7.5小时,而这已是理论最大值。如果今天有人老有事来打断我呢,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呢,如果有个会呢……可用的时间就尴尬了。而普通人一天怎么也会认真工作3个小时吧,如果他比你效率高2倍,这就更尴尬了,咳咳。

事实上,我也曾尝试拼过,通过压榨其他时间,从而将蕃茄钟总时长提高到13个小时。可是这个强度对身体负担很大,精力消耗飞快,效率陡降,满脑袋是时间时间,生活索然无味。所谓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。压迫越凶狠,反抗就越激烈。不到一月,整套系统就崩了。

这件事情让我明白,时间管理并不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,至少不能可持续性地。那么,每天可用时间是有限的,管理它是作何用呢?当然是珍惜!把最宝贵的时间投给最重要的事情,留给最重要的人。

所以,时间管理不是让人成为万能的超人,而是让人明白自己只是个凡人。时间管理不能帮我们赢得时间,而是要我们明辨对自身最为重要的人和事,持续专注地投入进去。时间管理也不许诺我们成为更好的人,但它能阻止我们成为更糟糕的人。仅此而已。

2.1 时间管理,不是让人变机器

每日计划、执行、检查,定时工作,定时休息……听着好机械,刻板,简直毫无生趣,像台机器。总有朋友问,有意思么?

有意思!这意思,还分两层。

首先,第一层。我曾听到过这么个事情,说一群同学去爬山,有个男生一直背着最重的行李,还不断悉心照顾其他同伴,于是,大家都认为这个男生,涵养真好!那么,悉心备致真的是因为涵养好么?我觉得,更可能的原因,是体力好。因为体力充洓,所以有裕量来支援他人。那么怎么体力好呢?持继地锻炼!

时间管理,就是锻炼计划。让我们可以在专业领域精进,从而有裕量支援同伴的工作;帮我们赢得物资回报,从而有裕量为家人遮风挡雨,为朋友两胁插刀。怎么会没有意思呢?

然后,第二层。白天努力工作,晚上就可以痛快地放松休息;平时严格推动进度,周末节假日才能完全从工作中抽身而出,全身心地陪伴家人朋友。不是虚以应付地陪伴,一会儿刷微信,一会儿打电话,而是努力积攒从而能真真切切拿出整块整块的时间守候,哪样有意思呢?

所以,每日日程优先安排休息,每周六固定放空,正是如此考虑。时间管理,不是让人变成无情无义的机器,而是为了更有血有肉地作为一个人来生活所做的修行。舍得,舍得,有舍方有得。

2.2 时间管理,不是用来论断自己的武器

最后再强调一次,进度检查不要给自己压力,它反映的只是客观事实,而与个人品性无关。如果拖延了,就思考它是否有价值?如果有价值,怎么调整可以推进?总之,找答案解决问题,而不是追查责任,讨伐自己。

3. 结语

论文里的公式本身是无意义的符号组合,但当作者为每个符号赋予意义后,公式就活了过来,有了明确的作用和价值。仙剑里有句话我记忆尤深,「人生一场虚空大梦,韶华白首,不过转瞬。」可能,人生本身也是无意义的吧,但当我们为每一天都赋予了意义后,这场大梦就能踏实下来,就有了作用和价值。

巴菲特曾说「Time is the friend of the wonderful company, the enemy of the mediocre.」也许我们可以向前推广一步为:时间,是优秀的朋友,平庸的敌人。

大浪淘沙,愿你以时间为友,愿时间以你为友。